今年,在公务员考试申论中,词句分析题的题型逐渐成为必考题型,考生应引起重视,积极备考。本期2016年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集合申论真题,和大家一起学习词句分析题的解题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有效掌握正确的词句分析题解题方法,获得申论。
【申论真题】
2011-国家(地市级).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材料4:越是上学难,有些农民却越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上学受教育上。如F村各家相互攀比“不惜血本供孩子读书”,以至出现了忍饥挨饿、倾家荡产供孩子读书的“英雄”。教育的成本越来越高,有社会学家计算过,一个大学生4年学费大约相当于一个农村居民20年的纯收入。不用说西部贫困地区,连基本脱贫的东部地区的农民孩子的“大学梦也越来越远了”。实际上,新世纪以来,农村孩子在大学生源中的比例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几乎下降了一半,这就意味着“通过高考,农村孩子向上流动的渠道”正在“缩窄”。贫困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仍相当大,也就是说,农民倾其全力支持了教育的发展;而现在一旦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危机,贫困农民家庭所受的损失将是巨大的。
在当下中国农村出现了必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现象:H省的一个调查表明,个别地区的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辍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他们的父母有的过去还能读到高中毕业,而他们之中有数量可观的人初中还没有读完,由此导致的劳动者文化素质的下降,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影响,确实令人担忧。有社会学家指出,“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明显的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现象”,“G省的抽样调查显示,由于教育因素返贫的农户,占返贫总数的50%”。农民寄希望于教育使他们的子女另寻出路的想法靠不住了,于是“辍学”之风抬头,用一著名作家的话来说,就是用辍学来“保护人心,保护土地,阻止下一代向充满着蔑视、冷漠以及焦灼不宁的惨淡日子滑落”。但也如这一作家所说,这样的选择既显得“荒唐”,又有些无奈。而且也还有许多农民几乎是孤注一掷地仍然将孩子的教育放在生活中的第一位,这样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确实给人以悲壮感。一位下乡支教的大学生说,这是“困境中的不绝希望”。如果不对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包括农村教育及城市教育)进行新的反思与改造,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农民子弟就业难的问题,恐怕很难实现他们可以看到并应享受的教育,即广大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
【解题方法】
一、审题
这是一道典型的词句型分析题,解题方法是把词句拆分为几部分进行分别解释含义,并从材料中找出命题人最想要表达的观点,一般表现为解决问题的对策。所以此题中,先把句子分别拆分为“困境”、“希望”和“不绝”,弄清楚这三个词的含义,然后再寻找材料中给出的解决问题对策,这道题就完成了。
二、答题思路
通过对材料的认真阅读和分析,“困境”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农民子女受教育成本高、农民子女就业难、农村生源比例下降,辍学率高、许多家庭出现了因教返贫、因教致贫现象;“希望”的意思即教育;“不绝”的意思则是强调发展教育的可能性和出路。可能性指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重视教育。材料隐含的出路在于对教育进行反思,解决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农民子弟就业难问题。
【参考答案】
(一)困境
农民子女受教育成本高、农民子女就业难、农村生源比例下降,辍学率高、许多家庭出现了因教返贫、因教致贫现象
(二)不绝希望
农民对中国教育和教育改革寄于希望或农民将教育放在第一位上;农民明知道子女受教育难,仍然不惜血本、倾其全力支持教育发展。
(三)因此,我们必须反思教育本身,并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和有效解决农民子女就业难等问题,促进教育公平。
编辑:申论范文
下一篇:申论答题技巧:不一样的论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