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健康心态 齐力增值幸福
——着力提高国民心理健康水平
加拿大女作家门罗曾经说过: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一个人的幸福程度不在于其事事完美,而取决于其是否能正确认知和对待生活中的缺陷,即一个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然而目前社会上部分人群尤其是青少年出现了一些社会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如金钱焦虑,现实困惑感,失信现象等。这给我国国民心理健康工作建设敲了警钟。着力提高国民心理健康水平是目前应该重视的重要课题。
白岩松说过,2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实际是心灵的改革。我国在深化推进各项改革工作的同时,不能忽视国民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而目前产生这些社会心理问题的原因也是主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主观上看,有心理问题的民众并未意识到自身有心理疾病,有的意识自己有心理问题也会受到传统思想影响而不主动去寻求援助。从客观上来看,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阶段,贫富差距显现,社会攀比心理造成的社会压力增加,以及多元价值观碰撞的复杂环境,易引发社会心理问题出现。另一方面,我国心理社会救助体系不健全,心理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相关机制也不完善。因此,只用从这些方面加强心理健康工作建设,国民心理将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着力提高国民心理健康水平,根本在于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精神文化价值体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稳固转型期我国全民正确价值观、幸福观,也给青少年一个有利的文化环境,国民整体心理素质也会得到提高。因此,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探索适合本地情况的学习宣传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工具,创新一系列教育活动,如汇演、培训、讲座、微信互动等。
着力提高国民心理健康水平,应加大针对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工作力度。青少年,残疾人,孤儿等这些特殊人群是心理问题易发人群。对青少年人群来说,应重点着眼于心理健康的教育,教育部门、学校和家庭应三管齐下,构建全方位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机制。教育部门联合学校成立青少年心理援助相关组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意志品质教育,家长应多学习相关知识与孩子形成良好沟通。对残疾人、孤儿等人群,政府民政部门、卫生部门等可联合相关社会组织,成立一些社会援助机构,建立专门的心理疏导机制,形成心理援助服务体系。同时还应加强相关立法,从法律上规定政府和民间组织给心理患者支持的义务。
着力提高国民心理健康水平,还应提高我国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目前我国心理医生整体水平还不高,相关的专业高素质人才队伍仍需建设。各地政府可出台鼓励培养心理医生等专业人才的政策,提供相关领域人才进修学习培训的平台,给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医务人员给予政策优惠和工资补贴等。同时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知识和专业技术,进行引进和应用。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国民心理健康水平的风向标。只有不断提高国民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全民幸福的指数才会提升,才能将经济发展体现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核心上,中国梦的落脚点人民幸福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