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心理问题 保持和谐社会大局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社会成员造成了各种压力,从而较轻易引发心理问题。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全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即使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人也不例外,比如一些非常稳定的“吃皇粮”工作人员也感觉困惑、焦虑;当然因为地质灾害或者不可抗力导致生命财产受损的民众心理问题更加需要我们关注。社会心理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国家和谐,必须通过各方努力积极应对。
在社会转型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旧的标准或者规范实效,新的标准或规范还未形成,使得国民心无所依;再加上社会的日益开放所带来的多样化,容易造成相对化情境,导致民众在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中出现困惑感。具体表现为:青少年中出现金钱“金钱焦虑感、历史意识薄弱、个人“失信”现象严重、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等;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则工作无趣、对未来困惑、对现状不满但无济于事等心理状态。
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人格发展,严重时会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出现,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在政府、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应对社会心理问题。
加强政府引导,积极应对社会心理问题。应该加强行政引导,成立社会心理项目促进领导小组,出台相应工作方案,确立相关体制机制,建立项目工作进展情况每月一报制。组建心理卫生协会,开展社区心理咨询站点,开通热线,开设心理疏导室,积极为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服务。
组织全民参与,积极应对社会心理问题。应该组织全民参与大型心理健康公益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开展“艺术、心灵、生活”为主题的健康心灵活动、“火红绸带心理援助行动”公益活动、推出“社会心理健康”卫生专版、展出宣传版面、发放宣传资料等,摆脱“怕人看不起”的心理阴影,积极营造健康心灵你我他的氛围。
健全法律机制,积极应对社会心理问题。应该建立健全精神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规范体系。我国新颁布的《精神卫生法》正式实施,对精神障碍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以及精神卫生方面的管理机制、精神障碍者的合法权益等,做了系统的规定。
培训专业人才,积极应对社会心理问题。目前我国心理医生专业水平不高,这也导致了有些人遇到心理问题不敢就诊。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心理健康专业人才的培训力度,积极实施国家心理咨询师三年培训发展计划。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解决好社会心理问题,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政府、社会、公众的齐心协力下,积极应对社会心理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有效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