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
(中政申论批改中心老师评语:就标题而言,没有深谙模拟行政的特点。无论在拟题还是具体行文方面,应有意识的将自身立于行政管理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而“寻根”这一标题显然不够合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诗句形象地描绘出乡村生活的适然、惬意。而如今,这种惬意在中国的乡村里很难体味到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家庭邻里关系的淡漠和紧张,社会安全感的丧失,使乡村生活已逐渐失去了自己独到的文化精神内涵,乡村正面临着“失根”危机。
乡村文化就是乡村的“根”,俗话说“有因才有果”,乡村文化的衰落是因,乡村“失根”便是果。想要重新找到失去的“根”,就必须要重振乡村文化,通过努力,让人们觉得有根可寻,有家可归。
(中政申论批改中心老师评语:这里建议把“乡村文化就是乡村的‘根’,俗话说‘有因才有果’,乡村文化的衰落是因,乡村‘失根’便是果”该句话删除,并将首段与第二段进行整合,需要明确的是,申论首段的基本功能就在于引述议题、表明观点,如此呈现首段,不仅能够使得首段呈现的思路更为清晰,也更方便阅卷老师把握你整个行文的核心观点。)
重振乡村文化离不开好的乡村教育,目前乡村教育形势不容乐观,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没有稳定、优质的受教育环境;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因为家庭负担不起高昂学费而辍学;更有甚者在适学年龄便外出打工;种种问题不仅透露出农民朋友们的无奈,更揭示目前教育资源的配置不科学。要改变现状,就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政府积极地执行政策,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财政上给予家庭困难学生补助,保障农村学生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建立寄宿制学校,解决偏远地区适龄儿童上学难问题,通过努力,逐步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实现有限资源优化配置,让乡村文化重回健康、有序的轨道,为重振乡村文化铺下土壤。
重振乡村文化离不开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宣传,遍布世界的客家人每逢过年或重大节日,不管身在何处,总会克服种种困难回乡祭祖。尊重传统的客家人,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把自身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即使身在各方,心也有个共同的归宿。而反观现今离开家乡的人们,忙碌于各种事物,甚至连过年都不回家,仿佛童年的家乡早已失去魅力,只挂上贫穷、落后的字眼,乡村文化需要我们主动去传承和宣传,作家刘震云在其作品里毫不掩饰对家乡的眷恋,是对自己的诉说,也使延津人民,他的同乡,产生对“根”的念想。共同努力,做好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宣传,就是为我们的乡村文化浇水、施肥,进一步让乡村文化枝繁叶茂。
(中政申论批改中心老师评语:对于措施论证的把握上,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分论点的表述上太过于繁杂,二是要明确整体行文的重点,如果是在措施论证上,就应该加大对于措施的论述力度,具体的分析内容,应尽量简洁、凝练。)
寻根,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努力,与其抱怨,不如实干,树的根用水来浇灌,心里的根要用心血来浇灌,重振乡村文化不是一句空话,只要我们付出行动,让乡村文化重振光辉,我相信,根,一定会寻找到。
(中政申论批改中心老师评语:最后的结尾,缺乏相关宏观发展理念的支撑,导致论点升华不足。这里可结合和谐社会的构建、公平正义等内容,去就文章主题的意义适当展开分析。)
中政申论在线批改中心老师简评:整体来说,该文没有偏题,且申论行文的基本结构也是能够把握到了。但综合具体的行文内容来看,整体行文的层次性、行文重点的突出这些方面,都做得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