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资料首页 > 申论范文 > 申论范文 >

申论范文:寻回文化之根 ——为城镇化中的流动人口重筑精神家园

时间:04-11|来源:申论范文|阅读:

分享|打印|下载此文章|放大字号|缩小字号

寻回文化之根
                                ——为城镇化中的流动人口重筑精神家园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流入城镇,乡村文化已无法给予流动人口的亲和力和归依感,然而,城市文化对流动人口来说又是陌生、遥远的。这样,就导致他们生命存在的文化根基发生了动摇,成了在文化精神上无根的存在。
    精神文化是人生存的重要根基,有了坚定的文化根基,人生才会充实快乐,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国家才会繁荣发展。城镇化中的流动人口是文化“失根”的主要群体,其文化“失根”的根源在于: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意识格局被打破,传统的农村文化价值体系逐渐消解,乡村文化走向衰落,而城市文化体系又将流动人口拒之于门外,拒绝接纳他们的精神文化寄托。因此,要解决流动人口文化“失根”的问题,关键在于重塑乡村文化体系,打破城市文化障碍,建立起社会主义文化价值新秩序,其中重塑乡村文化体系是重中之重。(中政申论批改中心老师评论:原因分析不够具体。考生只是指出乡村文化的衰落是因为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意识格局被打破,传统的农村文化价值体系逐渐消解,并没有具体指出乡村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意识格局被打破是如何被打破的,这里如果不分析清楚,后面的措施论述就会缺乏针对性。考生应指出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过大,使许多出身乡村但在城市工作的人产生“嫌贫爱富”的心理,无法对贫穷的家乡产生认同感;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无论是乡村儿童还是外出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他们都无法与城市里的同龄儿童一样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资源,教育质量不高、教学条件差等诸多问题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乡村教育的落后必然削弱了教育在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而游离于城市的打工者对乡村文化的不认同也使乡村文化传承性减弱,以至于消费文化逐渐成为乡村社会主宰的意识形态。建议考生按照以上思路加以完善。)
    一方面,要推动乡村文化复苏与发展,重塑乡村文化体系。一是要继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这是推动精神文化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组织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通过宣传、奖励等形式让更多村民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邀请一些精通传统文化的老艺术家来进行现场指导,重新帮助人们找回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三是大力宣传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尊老爱幼、邻里和谐等积极社会主义价值观,并通过观看宣传片、听取感人事迹报告会、参加相关主题活动等方式,重塑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四是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建设文化馆、体育馆等文化休闲场所,引进一些现代化的文化活动,使乡村文化与现代文化接轨,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五是重视乡村教育事业,加大教育经费支持,引进优秀教师,在提高知识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更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将乡村文化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孩子们从小扎下深厚的文化根基。
    另一方面,要打破城市文化障碍,让流动人口真正为城市接纳。平等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不仅体现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方面,更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一是要广泛深入宣传公民平等意识,转变城镇居民的观念,使他们能够从内心深入接纳流动人口;二是要加快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精神文化保障机制,为流动人口提供文化培训、心理辅导等服务,帮助流动人口解决有关方面的问题,让流动人口切实感受到城市文化的温暖,找的新的精神文化寄托。(中政申论批改中心老师评论:论述措施的角度确立不当。依据前面的分析,考生应该从发展乡村经济、文化、教育和促进城乡交流,使城市能够正确认识并接纳乡村文化四个角度来进行论述。)
    文化是生命存在的根基,文化平等是每一个人的权利,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之下,终将寻回文化之根,并使其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土壤之中,为流动人口重塑失去的精神家园,找回生命的根基!
 
中政申论在线批改中心老师简评:本篇文章围绕农村地区教育文化这个主题展开论述,整个文章呈现出总结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层次,结构完整,措施论述充分,凸显了一定的策论性,虽然在一些细节上还有待完善,但是整个来讲还是一篇很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文章的。
文章关键词:  

编辑:申论范文

声明: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网络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查看本站免责声明

上一篇:申论范文:挽救乡村文化之失关键在于财政投入与教育宣传

下一篇:申论范文:海洋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