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为2016年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高校毕业率作假专题卷,考生可以适当进行练习。
【给定材料】
材料一
今年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但X市部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却达到了98%。
这一数据真实吗?记者就X市高校就业率展开调查时,多名院校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师向记者透露,不少高校的就业率都存在水分。
小何是X市一所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至今没找到工作。但是在学校的就业率统计中,他却被归为“已就业”的一类。“我找同学的姐姐帮忙盖了个章,就算就业了。”小何说,到目前为止,他还不知道这家公司是干什么的。
据小何介绍,学校里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学校说,如果没签就业协议,就拿不到毕业证和报到证。而在这所学校的简介中,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连续多年达95%以上。
“学校压任务给辅导员,他们会想办法去提高就业率。”X市某职业学院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练老师说,他们学校制定了奖惩机制,这样每个老师就会想办法去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甚至帮学生找工作等。
李老师则说,他所在的学校规定,如果辅导员没想办法去提高学生就业率,导致就业率低于90%,辅导员至少要被扣一个月的工资。
“我手上有120个毕业生。”李老师说,学生离开学校之前,不少人已经想办法签了就业协议。“现在还有20多个学生没有落实就业协议。”李老师说,为了避免挨罚,他找上海的同学帮忙签了10份就业协议。
记者查阅了X市多所高校的就业统计数据,所有大学每年对外宣称的就业率都会在9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专科院校的就业率很多在95%以上,大大超过X市的两所本科院校。“水分都会有的。”李老师告诉记者,专科院校的真实就业率也就五六成,一般本科院校大约就七成。
材料二
“就业协议丢了?买一份空白协议书吧,有编号不会穿帮!”“找不到就业机构签约?我们这儿有实体公司,给钱就盖章!”这是某淘宝网站打的广告词。
在最难就业季,面对如此大的压力,不少学生选择“假签”就业协议书:有的挂在亲朋好友公司的名下,有的随便找家单位盖个章。而一些“精明”的商家,则在网上公开推出“出售/代签就业协议”服务,价格从400元到10元不等,让人瞠目结舌。
记者在淘宝网上,联系到一家名为“广州语诚”的网店。该店家的“就业协议盖章”成交记录显示,最近成交18件,好评4.9分,买家好评36条。其中,在最近的一笔成交记录中,买家评价为:“店家很专业,态度也很好,填得很到位。”
店家表示,代签的公司是真实存在的,绝对有保证,还接受学校的电话咨询。店家甚至承诺,根据不同的专业,还可安排对应的工作岗位,并称“这只是给学校看的东西,不会影响下一次求职”。
随后,记者又联系上一家名为“小蛋亲亲”的网络图书公司,该公司主要经营文书业务,“顺带”也从事“就业协议板块/可盖章”业务,而且只收10元的费用。
当记者提出办理代签业务后,店家立刻回复发来一张图片,上面写着“用人单位接收函”。在这份接收函中,印有“学生学号”“大学名称”“毕业届数”“专业”和“姓名”等待填表格,右下角空白处是单位公章盖印处。店家表示可以盖好章后寄过来,不过价格会贵一点,盖章的就业协议为60元/份。
武汉某职业学院的毕业生小钟介绍,“大三上学期,辅导员就把三方协议发给我们,强调尽快签约后上交,还暗示不交有可能拿不到毕业证。”小钟说,“当时同学们都还没找工作,只好找熟人、托关系,在三方协议上盖章。实在找不到公司或者单位盖章的,就上网代签,没什么稀奇。”
而武汉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小刘,更是在网上发帖求助说,因辅导员催交,只好上网寻找公司代签就业协议。一石激起千层浪,该帖子引起很多网友的“共鸣”。“当时压力山大,我们辅导员也是催交就业协议,说不签协议,会影响户口转档。”还有部分网友则调侃,“签这个就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学校不管你真找到工作还是假找到工作,只要签了就行。”
据了解,“三方协议”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简称,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用于记载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各种权利和义务,与应届毕业生的户籍、档案、保险、公积金等相关问题密切相关。一旦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都在就业协议上签字、盖章,那么就意味着该毕业生的工作基本确定了。“三方协议”的签约率也常被直接用来衡量一个学校学生的整体就业情况。
武汉某高校负责学生工作的王老师介绍,大多数学校之所以对学生“假签”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是因为就业率直接关系到学校专业的设置、教育经费的多少,就业率偏低的高校和专业的规模可能会受到控制。
同时,王老师指出,绝大部分高校都不会出现不交就业协议就不发毕业证的情况,“这是违反教育部规定的”。根据湖北省教育厅相关规定,“不准以各种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实行‘一票否决’。”
王老师介绍,学校下发的每一份“三方协议”都有一个唯一的编号,一个编号只能对应一个毕业生,登记在册。即使该学生在“三方协议”签署后要更换工作单位,也必须持相关证明到学校就业管理部门换取新的协议书。网上购买虚假的“三方协议”是没有用的,最终吃亏的还是学生本人。
武汉大学教育学院教授J表示,虚假的就业率会误导社会对某些专业的需求,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诚信氛围。他认为,要从根源上杜绝就业率造假,就必须改变现有单一的评价机制。他还表示,就业问题不应仅由高校来承担,政府与社会需要全力配合,否则毕业生一旦与用人单位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会给以后办理就业手续带来麻烦,甚至给政府决策、出台相关政策带来不利影响。
同时,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学校本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但在学生们迈出大学校门时,却被迫造假;一张假就业证,足以抵消多年的诚信道德教育。如果说学术抄袭和文凭造假还常常在神不知鬼不觉中进行,那么这种就业造假就是公然造假了。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就是“虚步”,这出门第一造假可能深深根植于未来的人品塑造之中,进而传导给他们周边的人(第二题)。就业造假对诚信的危害尽管很难用数字来统计,但危害的程度是显而易见的。著名教育家F先生曾经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高校就业率造假,暴露出来的绝不仅仅是当前就业难、考核“指挥棒”失灵等问题。应该进一步警醒的是,一些大学毕业生长期被动或主动浸淫在这样的“造假文化”中,倘若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会对“明日之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制假售假、偷税漏税、贪污腐败等丑恶现象的出现应该不难预见。
材料三
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再次明确指出要规范签约行为,任何高校不得将毕业证书发放与高校毕业生签约挂钩。在国家的三令五申下,以各种名目营造的就业假象为何屡禁不止?
专业设置对于高校的办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高校的规模、招生情况和资源分配。M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副教授L认为,简单将就业率作为衡量指标来进行专业调整并建立专业退出机制,有失偏颇。
“虚假就业与高校的相关考核也有关系。高就业率意味着在高校评估中能获得好成绩。在考核压力下,有的高校选择了就业作假。”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先生说,高就业率被认为是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高、社会需求大的反映,很多高校以此来提高学校形象,换来较好的社会声誉,这在招生时就可以看出,家长在填报志愿时,特别关心孩子的就业率问题,就业率成为学校办得好不好的衡量指标。
偏颇的专业退出机制、评估考核、提高社会声誉等因素形成了虚假就业的环境土壤。杨先生指出,虚假的就业率可能误导政府制定高校专业设置、配置资源等方面的政策,错误决定高校的发展规模、学生培养模式,甚至有可能制定与现实不符的经济政策。
如何铲除滋生虚假就业的“土壤”成为政府、高校、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这需要政府、社会等多方面相互配合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同时还有赖经济发展。
教授L认为,教育部的制度设计应该更为合理,客观地构建高校的专业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应取消一刀切地将就业率和专业招生调整进行挂钩的规定,采取多种方式鼓励高校提升就业率,回归大学教育的应有目标。
“高校需要反思办学理念,更好地进行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对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定位,实现培养模式和劳动力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教学本身来提升就业质量,而非弄虚作假。对离校时未落实工作的毕业生,不能简单地采取扣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等管理方式。”教授L说。
就业与市场需求、政策导向、社会观念有关。杨先生指出,要解决就业中为提高就业率而出现的系列问题,就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实现充分就业。当前大学生们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趋之若鹜,很多学生不愿意到急需人才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这也是签约率低的一个原因。因此,在深化改革同时,大学生也要转变就业观念,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非盲目跟风。
材料四
无论是逼迫学生去签订虚假协议书,还是通过自身渠道造假,高校在就业率上的“注水”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一方面高校倾向于高的就业率,另一方面教育部又要求就业率的真实性;这就犹如一盘炒饭,既要满足这个人的要求,又要满足那个人的要求,于是就变成一盘不生不熟的夹生饭。
如果教育部希望获得真实的就业率,那就需要严格要求高校实事求是地统计。从实际情况看,2003年,教育部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对“就业率明显偏低的地方和高校,原则上要减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调低增幅”。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又规定高校的招生计划,要与毕业生就业状况适度硬性挂钩。
如此将就业率与高校政策优惠措施和专业设置直接挂钩的作法,其实就是变相逼迫高校在就业率上造假,而杜绝造假的方式只有通过高强度的检查而不是高校的自律。
另外,高校也需要依靠高的就业率来吸引生源,这本身也是一种无奈。高校的吸引力应该从方方面面来塑造,比如文化气息、人文气质、学术科研等等,而这些素质的具备都要与学习直接相关。但当就业率成为衡量一所高校是否能继续办学的唯一指标时,也就注定了高校会在就业率上造假。
就业率仅仅是衡量一所高校的指标之一,而不应该变化成唯一指标。在唯一指标的指挥棒之下,教育部不仅不会获得真实的数据,还会被遮蔽双眼,甚至会做出不切实际的决策。在就业率的指挥棒下,高校不重视学生在校期间过程的培养,而是将重心放在如何就业上,甚至动用各种手段去造假,不仅欺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更是欺骗自己。
所以,要逐渐将就业率的指标淡化掉,否则,就业率永远都是一盘夹生饭,不好吃但很好看。
材料五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精神高地,就业率和科研成果直观地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然而,当就业率被放入“一刀切”的专业退出机制、盲目的评估考核和社会声誉提高等评价体系中,虚假就业开始以各种名目生长。
近日,记者在浙江杭州人才市场遇到一位姓马的90后女生。她是浙江某学院金融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虽然签了就业协议,但仍然拼命地投简历面试。记者深入询问才知道,原来班里很多人像她一样,签订就业协议的单位根本不是他们最后打算就业的地方。
“我们学校要求毕业答辩跟签就业协议挂钩。很多人虽然自己没找到工作,但是为了答辩,顺利毕业,还是随便签了一个单位,答辩完之后继续找工作。”马同学说。
她还告诉记者,同学们签最多的是销售岗位,因为应聘销售岗难度最低。某金融集团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销售,为了应付学校才签的就业协议,最后上岗时要么不来,要么没待多久就走了。
针对是否必须签就业协议才能论文答辩的问题,该学院材纺系的一位老师在网上回复记者说,没有这种说法,这得看各个院系安排,就业协议是个参考依据,没有直接挂钩。当然,找好了工作,才能安心准备论文答辩。事实上,马同学并不是第一个不满意学院相关规定的学生。
部分高校采取不正常措施保证就业率曾屡遭曝光,2006年安徽省教育厅公开批评一些高校用扣押毕业证等方式,要求没就业的学生提供就业协议书,结果逼得学生造假,甚至跑到学校附近的小店盖个章冒充接收单位。在一些论坛上,不少学生抱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竟然被签署就业协议书。
另外,陕西某大学的阮同学对学校将保研、考研、出国的人数算作就业人数的做法很不认同。她认为,这些人虽然毕业了,但要继续深造,并没有获得劳动收入。应将这部分人单独列出来。
江苏某高校一学生也对此表示质疑。他说,当初填报志愿的时候,许多人就是冲着学院的就业宣传来的,现在,三年一晃而过,终于发现,所谓的高就业率往往是考研率与掺了水分的就业率统计之和。我们这群不知路在何方的大三学生,真的很无奈。也许明年,我们会成为就业率分子的一部分,希望我们不是弄虚作假的分子。
四川一所民办职业学院的行政人员透露,就业率造假的现象不仅在民办高校中较为普遍,公办高校也同时存在,只不过民办学校比公办学校更加严重一些。他认为,公办学校拉高就业率是为了获得政府的支持,而民办学校的招生规模关系到学校的生存,没有“好”的就业率就招不到学生。
在谴责学校的同时,我们应该反思高校就业率造假蔚然成风背后的原因,自1999年我国首次公布高校的就业率以来,高校就业率就不仅是高等院校本身的政绩指标,更成为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绩指标。不难发现,这些年来,在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经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有些地方甚至还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管理目标勾连起来。于是,“数字”成了“政治”,相应地,也就失去了它本身所应有的客观性。同时,正是由于高校就业率成了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政绩指标,就业率的高低攸关他们的利益,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当前高校就业率造假愈演愈烈,而有关部门的监管却总是隔靴搔痒甚至形同虚设的原因所在了。
材料六
今年用人单位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接近15%,全国本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明显低于上届同期水平。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却是企业招工难,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在紧迫的形势下,曾经被视为黑色幽默的“被就业”在各大高校再度上演。
北京市2月份发布的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状况调查显示,2013年上半年,北京市企业用工需求较2012年下半年有所放缓,但企业对劳动者的需求数量仍然较大。
去年年底,天津某集团为了增加产能、扩大效益,新增一条2万吨的钢丝绳生产线,设备安装调试接近尾声时,企业却没能按计划招收足够的员工。临近投产的日子,企业负责人心急如焚。
福建一家生产经营快消品的企业日子也不太好过。为了能招到人,为了能留住老员工,他们在不断地涨工资,成本越来越高。“生产线不能停,只能苦苦支撑”,该企业一位中层负责人告诉记者。
上述调查显示,从总体情况看,2013年上半年企业预期岗位净增率为7.5%,环比2012年下半年增幅10%,下降2.5个百分点。制造业2013年上半年净增岗位数量接近需求总量的1/3,为28.7%,比2012年下半年提高近11个百分点。
另外,从行业分布看,20大类行业用人需求均呈增长趋势。从需求净增数量看,制造业居首,约占全部净增岗位的28.7%;其他占比较高的行业为“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为15.9%、11.2%和8.6%。
一季度末,农民工月薪同比上涨12.1%。由于国内生产成本急剧增加,福建、广东等制造企业代工厂由国内沿海地区转移至东南亚地区。在阿迪达斯和耐克撤离之前,Clarks、K-Swiss、Bakers等国际鞋业巨头也已纷纷增设在越南、印尼的生产线。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郭凡礼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又出现就业难的情况并不矛盾,这是形成了结构性失业。其原因是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通常此类失业持续的时间较长。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者逐渐减少,而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则需要经验较丰富的员工,应届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人力资源分配严重失衡。
材料七
在一些高校,考核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毕业生的就业率。为追求高就业率,一些高校不顾实际情况,催促学生找单位盖“就业”章,不惜玩文字游戏,在就业率上做文章,由此发生了有些毕业生“就业”即失业,或违规被试用,或打“黑工”等怪现象。
提高就业率只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个方面,只看就业率而忽视就业质量是不可取的。实际上,就业质量才是反映高校教育质量和就业工作的真正标志。就业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毕业生自主择业,学以致用;用人单位依法招聘,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毕业生工作相对稳定。只有在保证就业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就业率,才能激发学生的就业热情,为其发展奠定基础,为学校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
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从追求高就业率转向注重毕业生就业质量。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好“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将从考核就业率转为注重考核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定期采取抽样的形式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从中发现毕业生真实就业情况,从源头上杜绝虚报浮夸就业率的不正之风。高校要端正工作态度,将就业“关口”前移,使之面向市场办学,依据市场需求开设专业,对一些不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停止招生。
与此同时,高校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就业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从学生入学起就着眼于学生就业,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技能训练,广泛开展社会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适时开展创业教育,开设创业课程,科学制定创业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实战训练,从而较大地提高就业能力。高校组织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时,要严格审查企业的有关资质,督促企业与聘用的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保证毕业生的劳动权益得到落实,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作答要求】
1:请你结合“给定材料”概括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虚高的原因。(15字)
要求:全面、准确、语言凝练,不超过250字。(本题分值:15分) (答案字数:250字)
2:“给定材料二”中提到“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请你立足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20分)
要求:1、观点鲜明;2、分析深入透彻;3、层次分明,逻辑清晰;4、不超过300字。(本题分值:20分) (答案字数:300字)
3:假定你是X市的政府工作人员,请你结合给定材料写一份《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意见》。(25分)
要求:语言凝练、分条撰写,具体的意见具有指导性和可行性,不得照搬照抄原材料,不超过600字。(本题分值:25分) (答案字数:600字)
4:毕业生“被就业”的问题关系着整个社会的诚信道德问题,更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请你立足“给定材料”,以“走出‘被就业’怪圈”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措施部分重点突出,逻辑性强;4总字数1000~1200字。(本题分值:40分) (答案字数:1000字)
本文为步知网原创文章,任何公司、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步知网",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编辑:申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