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
十几年前,我们大声疾呼:给“流动的花朵”一张稳定的课桌,不要让他们成为新文盲;进入新世纪,大批“流动的花朵”在城市里接受、完成义务教育,成为城市的“新公民”。然而,欣慰之余仍有困惑:面对源源不断、接踵而至的孩子,城市该怎样规划、怎样接纳?这些孩子完成了义务教育,高中又该到哪里去读?
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问题上,输入地政府常常感叹:解决得越好,来得就越多。可是,任何一个城市的教育资源都是有限的,于是,一些不具备办学条件的简易“学校”应运而生。虽然没有在教育部门注册,教学、师资、校舍等无法和正规学校相比,但由于收费低廉、离家较近,许多农民工家长仍很乐意把孩子送去读书。
即使义务教育阶段暂时能够接纳,但也无法解决务工人员孩子在城市中上高中与考大学。而对孩子们来说,已在城市生活多年,为什么不能在城市里继续上学?为什么非要回到“老家”去?
家长们的无奈,孩子们的呼声,给教育公平与城市管理带来了亟待破解的课题。一个政府部门,除了当地经济发达、城镇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更重要还在于责任意识与长远眼光,要具有一种海纳百川的“雅量”:这些孩子的教育安置,眼前看,是让外来务工人员能更安心工作,保障孩子义务教育权益;未来看,则是为城市繁荣稳定、发展创新储蓄新的动力。不让这批孩子成为“候鸟”,成为游走于城乡边缘的“孤儿”,其实是多赢之举。
当然,根本解决这一问题,还有待于户籍制度、教育均衡等一系列配套改革。而且,解决外来工子女上学问题,不仅是输入地的责任,也是输出地的责任,二者之间需要更好地协调,共克难题。假以时日,相信“流动的花朵”终究会成为历史名词。
本题为2016年湖南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进城务工子女教育卷,考生可以点击查看原题复习备考。
【作答要求】
1:根据材料一,请你谈谈对“乡村社会的边缘化与乡村文化的虚化”的看法。用不超过200字篇幅概括。(10分)
【考生作答】
乡村社会的边缘化是指在乡村与城市现代化被动接轨的过程中,乡村的被动与劣势在不断扩大。乡村文化的虚化是指乡村正逐渐失去原有的独特文化内涵,乡村文化不再具有自我文化生长与更新的能力与机制。乡村社会的边缘化造成了乡村文化虚化,乡村文化的虚化又进一步加深了乡村社会的边缘化。乡村文化的虚化意味着乡村精神的缺失,优秀文化的消失,这不仅不利于社会稳定,更不利于社会文明与整体文化的进步。因此,必须引起社会重视。
【申论批改】
考生能够对“乡村社会边缘化”和“乡村文化的虚化”的含义进行分析,这点值得肯定,但仍存在以下方面需考生注意:
第一,对含义的解释还不到位。考生在谈“乡村社会的边缘化”应该更明确一点,从其经济发展方面来体现其边缘化。另外,分析完之后应该总结的指出这句话反映的是乡村的地位陷入被动与劣势,经济和文化双重贫瘠。
第二,原因分析不当。考生应该指出乡村社会的边缘化直接造成的经济的边缘化,而经济的边缘化则必然导致文化的边缘化,导致乡村文化本身的虚化,具体表现在乡村文化价值体系逐步解体,传统文化价值被利益的驱动淹没。
【参考解析】
题目限定了作答参考范围“根据材料一”,从而主要依据材料一来进行作答,从而作答主要看材料表述什么,依据材料的内容进行观点表述,不能脱离材料。置于社会背景下,反映乡村社会的边缘化导致了乡村文化被虚化的问题,并谈乡村社会被虚化和乡村文化被虚化的具体表现极其影响。
【申论范文】
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乡村不可避免地边缘化。农村经济仍是城市经济形式的补充,以供应廉价劳动力与农产品为主导经济发展的边缘化必然导致文化的边缘化,导致乡村文化本身的虚化。(乡村边缘化——文化虚化)
与城市现代化被动接轨的过程中,乡村的被动与劣势在一步步扩大,利益的驱动几乎淹没一切传统乡村社会文化价值,乡村社会的独特性已经或者正在全然丧失,不再具有自我文化生长与更新的能力与机制。(乡村文化边缘化与虚化的表现与影响)
本文为步知网原创文章,任何公司、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步知网",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编辑:申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