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资料首页 > 真题 >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副省级) 第五题

时间:11-07|来源:申论范文|阅读:

分享|打印|下载此文章|放大字号|缩小字号

 本题为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副省级),考生可点击查看原材料。

  【作答要求】

  四、“给定材料7”中讲述了农妇刘女士和李老太家人之间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请你以这个故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结合“给定资料”,并注意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和自身体会

  (2)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考生作答】

  从“好心办坏事”到“存好心办好事”

  农村妇女刘女士好心让李奶奶等人搭顺风“三轮车”,不料途中翻车,造成了一死一伤的惨剧。愧疚的刘女士主动提出经济赔偿,而死者家属却四次拒绝;刘女士认为好心办坏事也得赔偿,死者家属却说不能让好人没好报。双方的“争执”既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痛心!

  我们感动的是,刘女士和死者家属表现了“真、善、美”,这就是中华美德!温总理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作为一名公民,我们要像刘女士那样,敢做好事,也要向李奶奶家人那样,知恩图报,要学习和发扬真、善、美的情操。治业,要诚实守信,讲职业道德;齐家,要尊老爱幼,讲家庭美德;入世,就要遵纪守法,讲社会公德。

  我们痛心的是,事故中死伤惨重,而其根本原因是刘女士非法载人。可以说,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的匮乏导致好心办了坏事。这启示我们,做好事要讲原则、讲方法,讲能力。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群众安全意识和安全法制教育,另一方面是要建立和完善事故赔偿机制,对“好心办坏事”的要给予相应权益保障,既不让好人流汗流泪,也避免有些人“好心办坏事”。我们如此感动于刘女士和李奶奶家属,恰恰也折射了目前道德的滑坡。

  而道德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利”惹的祸。因而,加强道德建设要以端正价值取向、提升国民素质为着眼点,“内外兼修”。一方面要抓好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内生力”。一是要将道德建设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学生从小养成科学的价值观。二是广泛开展群众性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吸引群众参与,使民众受到教育得到提高。三是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以学校、社区、农村为平台,弘扬先进典型,大力宣传社会主义道德观;另一方面,要完善法制和监督体制,为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如美国,出台近20部重要的食品药品监管法律,建立专门机构“食品药品管理局”专门管理食品安全领域问题,就可以借鉴。构筑起政府、社会、媒体相结合的监督体系,防止道德滑坡。

  最后,“仓廪实而知礼节”。让社会充满真、善、美,远不止道德建设本身这么简单,只有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真正实现从“好心办坏事”到“存好心办好事”的有益转变。

  【申论批改】

  本文阐述了农妇刘女士和李老太家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引出当前社会道德滑坡的问题,从抓好公民道德建设和完善法制和监督体制两个方面,对加强道德建设进行了论述,行文过程中能够结合一定的具体事例进行说明,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充实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材料整体反映的是道德方面的话题,材料中刘女士和李老太家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只是文章的一个切入点,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引出道德建设这个话题,但是在这个故事上不能着墨太多,更不能从这个故事引申到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方面去,以免偏离文章的道德建设的主题。

  第二,一般来说,申论文章写作应该包含总结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从刘女士和李老太家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到道德建设这个话题,中间需要考生进行总结,指出当前社会在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对道德滑坡的原因进行分析,文中指出道德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利”,缺少对这一结论的分析。

  第三,结尾部分不能总括全文,也没有重申论点,基本上与文章脱节,在文中并没有涉及到“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建议结尾部分适当阐述加强道德建设的意义,并与建设和谐社会等时代热点结合起来,深化文章的主题。

  本文为步知网原创文章,任何公司、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步知网",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更多申论资料,请点击步知公考平台

文章关键词:   申论真题

编辑:申论范文

声明: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网络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查看本站免责声明

上一篇: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副省级) 第三题

下一篇: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地市级):安全文化教育与公共安全卷 第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