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答案解析(地市级),考生可以适当练习备考。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考生作答】
一、公办学校门槛高、学费贵,与民办学校教材不统一。
二、农民工子弟学校数量少,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不稳定,没有办学许可证,得不到政府的支持。
三、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无法落户,交不起学费而失学,入学信息获取渠道少,父母务工地点变动就要跟着转学,不能享受与城市孩子相同的待遇,在学校受到城市孩子的歧视,心里边缘化现象突出,教育方面得不到家长的重视,成绩较差。
【申论批改】
本题是一道归纳概括题,作答对象是概括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作答范围是资料1和资料2。从整体来看,从三个方面总结概括出了问题,层次分明,条目清晰,基本符合题意,这是值得肯定的。
从具体作答内容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缺少一个总领句,作答比较突兀。建议在作答前补充一个总领句,以明确本题作答的主要内容。
2、第三点中内容糅杂。根据你的作答内容,本题主要是按照主体的不同划分层次的,但是第三点中涵盖了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所以建议将二者分开,将其表述为“进城务工人员务工地点经常变动,导致频发转学,影响学习,且对其学习不够重视,导致成绩较差”“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城市无法落户,不能享受与城市孩子相同的待遇,心理边缘化现象突出”,这样层次会更分明。
【申论范文】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的具体表现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两个方面。具体而言:公办学校借读费、赞助费和学费太高,而且缺少专门供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公立学校;农民工子女没有城市户籍,考大学成为难题;常受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使农民工子女心灵受到创伤。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数量有限,条件简陋,经费紧张;没有办学许可证,没有合法地位,没有政府支持;教师队伍不稳定,生源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考生作答】
困境是指孩子的教育成本高,很多家庭因教致贫因教返贫,孩子毕业后就业困难,农村学校数量锐减,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不绝希望是指农民倾其所有孤注一掷将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困境中的不绝希望就是明知教育导致贫穷且孩子毕业后找工作困难,但仍然将自己的全部希望放在孩子的教育上。
【申论批改】
本题是一道综合分析题,作答对象是谈谈对“困境中的不绝希望”的理解,其基本的答题思路是:首先要指出困境是什么,接下来要指出不绝希望是什么,最后简要说明应该如何实现在困境之中不绝望。
从整体来看,作答的思路清晰,条理也很清楚,这是值得肯定的。
从具体作答内容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作答缺少一个层次,即如何实现当前困境中的不绝希望,应简要对其措施进行阐述,如加大农村教育资金投入,改变教育资源不合理分配等问题,应加以补充。
2、作答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句话表述是对前面两句话的总结,表述略显重复,建议对前两句话加以调整,把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融入到前面两句话中,如“但是仍然有很多农民倾其所有……”。
【申论范文】
该表述反映了农村家庭对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强烈希望。随着教育成本增加,农村上学难问题突出,出现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现象,“辍学”之风抬头,且大学生面临就业危机,但许多农民仍不惜血本供孩子读书,寄希望于孩子受教育上。对此,应反思与改造当前教育,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与农民子弟就业难的问题。
二、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20分)
要求:
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
2.用语得体,通俗易懂;
3.不超过400字。
【考生作答】
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各位家长:
我县在过去几年实施了“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工程),通过该工程,我县各乡镇学校的布局更加合理,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办学效益的到明显的提高。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我县将继续深入开展本工程,并将下一步的实施措施告知各位家长,希望得到家长们的支持。具体措施如下:
一、我县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将继续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由县教育局和乡镇政府干部牵头,带领教师和村干部走访群众,认真听取意见。
二、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学校各项设施,改善办学条件。
三、重点建设一批试点学校。一是联村办寄宿制学校,二是创办民族寄宿制学校,三是创建边境形象学校。
最后,我县将会切实将以上措施落实到实处,努力把寄宿制学校办成群众满意,家长放心,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学校。
县教育局
XX年XX月XX日
【申论批改】
本题是一道关于书信的应用文写作题,有一定的格式要求,标题、称谓、落款等都不能省,正文部分应涵盖建设寄宿制学校的必要性和措施等方面的内容,最后还应当进行总体性的号召。
从整体来看,格式基本正确,内容也涵盖了基本的三个层次,基本符合题意,这是值得肯定的。
从具体内容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某些措施内容表述过于宏观,尤其是第二点措施,不够具体,不符合题干中“内容具体,符合实际”的要求。建议将“完善学校各校设施”中的“各项设施”加以具体明确,如“建设新的教学用房、学生宿舍楼、学校食堂等,学生厕所等,保证学生学习的环境”。
2、最后一段中“最后”一词用的不够恰当,从你整个的文章内容来看,最后一段应该是一个总结段,但是“最后”给人的感觉是最后一个措施,这是不符合你的文章内容的,应加以调整。
3、在称谓后面,正文开始前最好添上一句“你们好!”因为这是在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需要各位家长的配合,应对他们更客气、更礼貌,好让他们感受到诚意,也更符合“用语得体”的要求。
【申论范文】
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家长:
你们好!为进一步调整我县不合理校点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明显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我县将有效利用各方面条件,逐步推进寄宿制办学模式。
首先,我们将充分利用各项目资金的投入,完善教学用房、学生宿舍楼等学校各项设施。其次,按照人口自然分布,统筹规划学校布点,重点建设联村办寄宿制学校、民族寄宿制学校等特色试点学校,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盘活教育资源。
请家长们放心,寄宿制学校将会群众满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学校,上学路程远、交通不便等将不是问题。希望家长们给与关心、理解和支持!
某年某月某日
县教育局
三、假定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20分)
要求: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
2.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
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考生作答】
原因:一是不经过实地的考察与调研,盲目跟风修建希望小学。二是新的农村教育布局和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三是学生总数锐减和农村学生随家长外出务工生源流失。四是农村税费改革,学校经费有限,有效投入降低。
建议:1.规划部门在规划希望小学时,要切实进行实地的考察与调研,保证教育资源合理配置。2.建设寄宿制学校,鼓励农民工子女回乡就学,同时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素质。3.将被迫闲置的学校充分利用,优先建设公益性质的项目,如乡村幼儿园和乡村医院等。4.加大对农村希望小学的资金投入,并鼓励社会资本、民间公益基金投入到农村教育中同时各乡政府要派专人监督资金的利用情况,保证资金的利用率。5.教育部门和当地政府要大力宣传“读书有用论”,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让辍学的学生重返校园。
【申论批改】
本题是一道复合型对策题,要求先分析希望小学遭到废弃的原因,然后再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具体建议,需要注意的是对原因和措施作答时都有各自的字数限制,与平时总的字数要求不同。
从整体来看,原因和建议分段阐述,而且用数字加以标注区分,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这是值得肯定的。
从具体内容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原因分析划分的角度不够恰当,如原因一没有紧扣住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应将原因一与原因二整合起来分析,“由于盲目跟风修建希望小学,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和‘撤点并校’政策殃及部分希望小学”,这样更符合要求。
2、措施部分存在与题干要求无关的内容,如措施五更多的是解决辍学的问题,而不是针对“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建议将其删除。
【申论范文】
原因:希望工程战略重点转移;农村教育布局新调整和“撤点并校”政策的大规模推广;全国生源减少,且部分学龄儿童随务工父母异地求学,使得乡村学校生源开始锐减;农村税费改革,引发农村学校经费紧张,财政有效投入降低。
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
一、科学选址。在充分考虑农村教育未来布局调整计划的基础上,按照人口自然分布,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希望学校布点,提高希望办学的效益;
二、合理利用。采取积极措施建立乡村图书馆、村文化活动中心等村民文化娱乐场所,服务于周边村民,实现撤并后、废弃校舍这一集体财产的最大限度的合理、有效利用;
三、稳定生源。大力发展农村当地经济,增加就业机会,同时通过完善希望学校硬、软件设备等手段,吸引农民工在家乡务工,其子女在本地求学,稳定希望小学的生源。
四、“给定资料7”的画线部分写道:“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在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语言流畅;
4.总字数800-1000字。
【考生作答】
多措并举重燃乡村文化之炬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原本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逐渐衰落,许多传统的民间节日、宗教仪式、戏曲等乡村文化逐渐淡出、空洞化。随之而来的却是邻里关系的紧张和赌博、暴力犯罪的频发,以至于很多人直呼自己“失根”了。这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乡村文化衰落引起的乡村文化精神的缺失。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进步,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样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支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小康,更需要文化、精神上的小康。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多措并举,重燃乡村文化之炬。
乡村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是关键。乡村生态环境的恶化,使乡村生活逐渐失去了自己独到的文化精神内涵。而乡村文化的虚化,直接导致了乡村少年成长中本土资源的缺失。如果说乡村文化的荒漠化是一个短期内无法转变的事实,那么,对于乡村少年来说,乡村教育就是荒漠中的绿洲。乡村教育需要承担起乡村文化虚化后给乡村少年留下的精神空白,充当起乡村青年的精神保姆。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保证教育投入的同时也要对乡村教师的培训予以重视,不但能传授科学知识同时也要填补乡村学生文化精神上的缺失。
乡村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离不开资金的保障。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听起来有些俗气,但也蕴含一定道理:乡村文化离不开资金的保障。乡村传统建筑的修缮需要资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资金,乡村文化的教育同样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政府要重视对乡村文化的资金投入,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上来。同时也要保证资金能用在刀刃上,保证资金投入的有效利用。
乡村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就要使农民提升乡村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就需要政府与媒体通力合作,一方面政府要组织和培养一批乡村文化传播的艺术团体,创新表演形式,到各村表演传播乡村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媒体要大力的宣传,引导农民群众真正参与到乡村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当中去,提升对乡村文化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乡村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乡村文化发展的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才更有动力。只要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完善乡村文化的资金保障政策,提升农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多措并举,就一定能重燃乡村文化之炬,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更加自信的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申论批改】
本题要求根据对题干句子的理解写一篇文章,先要根据句子含义概括出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本文以“多措并举重燃乡村文化之炬”为题,先根据材料内容引述了乡村文化衰落的问题,然后从发展乡村教育、资金保障、宣传教育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总的来说,文章主题明确,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基本符合申论写作的结构要求,这是值得肯定的。
从行文的具体内容来看,主要存在的不足有:
1、文章开篇过于啰嗦,中心论点的切入不够简练。文章第二段内容只有最后一句起到了点明中心论点的作用,前面的话语没有实质意义,所以建议你将第二段与第一段整合,直接在问题后面表明中心论点,更直观,而且建议你在表明中心论点时,适当提及“乡村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因为在你的三个分论点中都提到了,能够更好的衔接。
2、第一个分论点分析内容过多,措施论证内容不够充分。建议你对分析的内容进一步提炼,突出对措施论证的内容,而且措施内容应进一步具体化,如可以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人才投入、引进师资等角度进一步细化。
3、分论点三的论述内容没有树立起模拟行政的立场,如“媒体要大力的宣传”应调整为“引导媒体加大宣传,通过宣传引导农民群众……”,站在政府的立场思考问题。
4、语言表述不够恰当。如文章的结尾处“只要……就一定能……”这种表述过于武断,建议将其调整为“只有……才能更好的重燃……”,注意严谨性。
此外,还存在口语化问题,如“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其实万万不能的”这种语句最好不要出现在行政文中。
总之,对于文章的结构基本掌握,应进一步提高处理文章内容的能力。
本文为步知网原创文章,任何公司、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步知网",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编辑:申论范文